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327強震/「烈震」來了!僅次921 「快逃」觀念錯很大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7日上午10點03分在南投發生規模6.1、深度15.4公里的地震,最大震度出現在日月潭的6級,依據中央氣象局分類,這次的地震已達「烈震」的程度,僅次於921大地震的「劇震」;氣象局網站特別提醒民眾,遇到這類地震,室外、室內,其實有不同的逃生方式。
地震時若處於室內,「保持鎮定並迅速關閉電源、瓦斯、自來水開關」;「打開出入的門,隨手抓個墊子等保護頭部,儘速躲在堅固家具、桌子下,或靠建築物中央的牆站著」;「切勿靠近窗戶,以防玻璃震破;不要慌張地往室外跑」。
若在室外,「站立於空曠處或騎樓下,不要慌張地往室內衝」;「注意頭頂上方可能有如招牌、盆景等掉落」;「遠離興建中的建築物、電線桿、圍牆、未經固定的販賣機等」;「若在陸橋上或地下道,應鎮靜迅速地離開」;「行駛中的車輛,勿緊急剎車,應減低車速,靠邊停放,人躲進附近騎樓下」;「若行駛於高速公路或高架橋上,應小心迅速駛離」;「若在郊外,遠離崖邊、河邊、海邊,找空曠的地方避難」。
若在辦公室或公共場所,「注意天花板上的物品(如燈具)掉落下來」;「辦公室躲在辦公桌或堅固的家具下或靠支柱站立,遠離窗戶」;「公共場所中,應小心選擇出口,避免人群推擠」;「切忌急著衝出,請勿使用電梯」。
上午的「烈震」僅次於921大地震的「劇震」,災情集中於中部地區,也不幸造成南投縣集集鎮一名老婦死亡。

------------------------------------------------------------------------------------------------------------

1.保持鎮靜,關閉電源並開門

2.教室內找掩蔽物(桌下、柱子),遠離窗戶防止玻璃被震碎

3.若疏散至室外空曠處(操場),整隊並集合點人數,確認學生狀況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給孩子最好的,未必是孩子需要的

給孩子最好的,未必是孩子需要的

 作者:台北市立重慶國中教師鍾滿振

買給媽媽的手機,媽媽沒有在用了,剛剛到電信公司直營門市去把門號退掉。等待辦手續的期間,鄰座來了一對母子,兒子打扮入時,母親很純樸。

兒子一到櫃台就坐了下來,因為椅子只有一個,母親只好站著。自稱是大學生兒子,要移轉門號加購愛瘋五手機,詢問後的價格超過萬元

母親問店員:你們優惠專案到何時結束。

店員回答:為何有此一問。

母親說:身上的錢不夠,要等領薪水才可以買給孩子。

店員問:何時領薪水。

母親不太開心的回答:你管我何時領薪水,你只要告訴我優惠專案到何時結束就行了。

店員回答:專案隨時都有,只是優惠方式不同。

時間過了近三十分鐘,母親始終站著,兒子始終坐著,店員始終沒有拿著椅子給年約五、六十歲的母親坐。

站在旁邊的我目賭這一幕,自覺的責任更重了,因為培育一位優良學生,就如同造就一個幸福家庭,學生的未來,是家長與社會不可或缺的依靠。

任教經驗告訴我,學生的不良習慣與偏差行為,等到老師糾正、送訓導處、寫行為紀錄表、記過、記警告....等訓輔措失,往往已緩不濟急。因為到那個階段,不適宜的習慣已經養成,偏差的價值觀已經定型,強壓的訓輔補強,只會讓錯誤隱藏在黑暗中,慢慢長大,一直到無法控制。

陪伴沒有距離

身為老師的我,習慣在學生下課時間,坐在教室後方,喝口水,拿起書本休息一下。中午吃飯時,習慣和同學一起抬餐盒,共用午餐。打掃時間,習慣到班上負責打掃的花園,撈樹葉、撿垃圾。每天和孩子作息在一起,一些不符合老師期待的習慣和行為(站三七步、單手拿東西給他人、言語不雅、同學過分的玩閙.....)很容易就會發現,及時勸阻導正,效果很棒。

其實要達成『同學面對老師和家人是尊敬,不是畏懼,是朋友,不是敵人』的目標,是很容易的。只要陪伴孩子身邊,和孩子創造累積擁有蓋房子的資源,蘊育良好的氣氛,就可以建構一個屬於全體同學、家長及老師的幸福家庭。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聰明的父母只需要教育孩子三件事】

 
 
 
【聰明的父母只需要教育孩子三件事】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麽都不管,什麽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

顯然,“什麽都做”和“什麽都不做”都過於極端,失之偏頗,並不可取。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爲有所不爲”,更明確地說,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麽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麽時候與孩子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其關鍵在於“定位”:

◆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爲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爲惟一宗旨。

◆ 2、不當“裁判”,學做“啦啦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啦啦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啦啦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第二件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麽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 1、一切從習慣培養開始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爲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爲上。

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

◆ 2、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

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

◆ 3、通過習慣培養鑄造品格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沈沒的危險。

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爲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
不過,研究者發現,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正派、誠實、責任心、愛心、合作精神、講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過習慣培養來鑄造。


【第三件事: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吸引孩子熱愛學習、引導孩子學會學習是父母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 1、孩子厭學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瀟灑;亂管瞎管,種瓜得豆;嘮叨數落,肆意打罵;代替包辦,製造“機器”……父母若採取如此種種不明智的做法,只會使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只是表面現象,背後一定有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沒有找到孩子最擅長的方面?是沒有科學用腦?是父母阻礙了孩子的“玩中學”的天性?是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後的原因,才可能幫助孩子走出厭學的陰影。

◆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潛能是可以激發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阻塞了孩子的興趣。

興趣(好奇心)、夢想、成就感、質疑、感恩、發奮、發憤等都是疏通和啓發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對於孩子來說,所謂競爭優勢就是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而已。心情、開竅、暗示、遐想、砥礪、計劃是激發孩子學習潛能的六大原則。

潛能開發雖沒有絕對的“時間表”,但也有步驟,比如建立目標、控制情緒、磨礪意志、專注於一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愛學”是“會學”的前提,而“會學”是“愛學”的保證,“會學”才能“學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須要掌握一些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計劃完成、認真寫字、慢慢看課本、整理錯題、隨手筆記、無私幫助同學、高效率考試、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步入了一個新的誤區,即盲信盲從甚至癡迷于所謂成功教子的家教經驗,但這些經驗聽著容易,做起來難。因爲它們沒有“可遷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實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鄲學步”,適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東西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提煉的。教育孩子並沒有父母想像的那樣複雜,抓好了親子關係、習慣培養、學習這三件大事,父母成爲傑出的父母,孩子成爲傑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遙遠的夢幻了。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收心術小「蜜」方


上課鐘響,孩子的一顆心仍是雀躍、浮躁的,
有趣的收心術可幫助老師們建立師生默契,安定學生情緒,提高教學效率!

 

一、口訣接龍

  大白鯊(教師)閉嘴巴(學生)

  乖寶寶(教師)請坐好(學生)

  小偵探(教師)認真看(學生)

二、讀經

  由“讀經長”帶領全班同學朗誦唐詩、三字經

三、音樂的饗宴

  由“音樂長”負責播放一分鐘音樂,同學們閉目冥想。

四、玩“老師說”遊戲

  『老師說起立』、『坐下』、『老師說坐下』、『小手擺後面』、『老師說小手擺後面』,學生在遊戲口令中完老師的要求。

五、笑話大放送

  由“每日一星”在笑話收集桶中抽取一則笑話,大聲讀出來,與同學分享。

六、腦筋急轉彎

  由老師提示三個語詞,讓孩子搶答。

  例(一)客家莊、油紙傘、粄條>美濃

  例(二)動物、斑點、長脖子>長頸鹿

七、請你跟我這樣說

  來一段順口溜或數來寶。

  例(一)一二三四五,一堆小老鼠,上課吱吱吱,老師真辛苦。

  例(二)打竹板,嘿響連天,今天要把歌來編……

 

八、健康趣味操

  老師邊做動作邊口白,學生邊複述邊學做動作。

  -請你跟我這樣說,請你跟我這樣做,

   天靈靈呀地靈靈,饅頭油條和燒餅,

   點點頭呀點點頭,你就不會冤大頭,

   右壓壓呀左壓壓,你就不會高血壓,

   右肩動呀左肩動,你就不會神經痛,

   右腰動呀左腰動,你就不會腰酸背痛,

   舉右腳呀舉左腳,你就不會香港腳,

   抬右腿呀抬左腿,你就不會胃下垂,

   打右拳呀打左拳,今年一定賺大錢,

   向上跳呀向上跳,你就不會死翹翹,

   東一拳呀西一拳,南一拳呀北一拳,

   這招叫做“健康趣味操”,下台一鞠躬。

 

九、集點換夢想

  分組競賽,最快安靜坐好的小組舉起小隊牌,即可得點數,當日點數最高者,可以選擇隔天作業最少、午休自由活動、與老師喝下午茶等學生喜愛的事項。
 
 
 
--------------------------------------------------------------------------------------------------------------------------------------------
 
 
政育在五年級帶班曾試過的集點夢想:
 
1.午休兌換自由可以在座位上做自己想做的事(前提是不能干擾到他人午睡品質,且自己要學會負責)
 
2.作業量減半(例如: 國語第一課圈詞兩遍改為一遍,當然練習還是有的,作業品質仍然需要要求)
 
3.下課用班級電腦十分鐘(查資料、聽音樂、看短片等,但瀏覽遊戲、色情網站等老師則需特別介入)

4.抵免懲罰(如:沒收的物品歸還,但須約法三章;視情況而取消下課禁足等等)

5.午餐水果加倍(適度在分發水果前調整,學長提供的點子,自己還沒試過)

6.下課和老師約定下一盤暗棋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教改追蹤:當老師變成臨時工─代課老師浮濫


2011-12-05 親子天下雜誌 30期 文/張瀞文
   
三十四歲的我,當了八年的代理教師,待過嘉義、雲林、南投、苗栗的學校。每隔幾年,我就換一個城市生活。明年的我會在哪裡,今年的我不會知道。

當代課老師很煎熬:在學校,要接正式老師不願意上的夜輔、週六班;要配不是我專長的音樂、歷史課。教甄的季節愈近,我愈有「啊,來不及了!」的心急,每年都想放棄。我知道自己準備考試的時間太少,有限的時間該花在陪伴學生,或準備考試,變成兩難抉擇。

這幾年考試完,我都有被掏空的感覺,要恍神好幾天才能夠回到現實生活。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適合當老師。心很苦。

有形的辛苦都還挺得住。我最最怕的是學生問我:「老師,你明年還會教我們嗎?」

我曾經帶過一個班,國二接手時,學生因為和前導師處得不好,對我也充滿敵意。但是國中生很可愛,當你站上講台,他們有足夠的敏銳看見你的真心和特質,他們接收到我的善意,我們後來有很融洽的師生關係。可是國三我離開了,他們覺得被遺棄,群起反抗新導師,故意搗亂、不打掃、罷考,弄到學校幫他們換了第四個導師才干休。從那之後,我告訴自己,當了導師就把班帶完再走。

可是,走或留,卻不是我能決定的。
~ 代理教師蘇立晴(化名)
 
 
這不是蘇立晴個人的故事。根據教育部統計像蘇立晴這樣的國中小代課老師,全國有一萬七千多名,每九個老師,就有一人是代課老師。近五年,國小代課老師數量成長一一三%,未取得教師資格的不合格代課老師更爆增近四倍。

根據退撫基金管理委員會的數字,今年有三八三九名國中小老師退休,卻只招了一○五四名正式教師,不到三分之一。為了因應少子化帶來的減班、超額,許多縣市已經多年不招正式教師,而以代理代課教師取代。

以台東縣為例,去年因為少子化裁掉兩所小學,依國小一個班級一‧五個教師的員額規定,收掉一所學校就會多出至少十位老師。

其他縣市即使沒有裁校,但班級數一直下降,學校遇到超額時,是由校內教師組成的「教評會」投票決定去留。多半看年資,愈晚進到學校任教的愈容易變成超額老師。有時候看科別大小,學科老師人多,美術音樂等藝能科老師少,投票永遠是藝能科輸。一旦學校有超額教師,總免不了一場烏煙瘴氣的爭鬥。所以當學校好不容易有缺額,寧可以一年一聘的代理老師取代正職老師。

有些學校招生不錯,可以招聘正式教師,但也不一定向教育處呈報缺額。不只一位校長表示:「我寧願用學校裡面優秀認真的代理教師,也不要收其他學校的超額老師。」

教師員額的管控是以縣市為單位,多數縣市政府也以「代課老師」做為處理超額教師的「解藥」,處理原則是「報多核少」,以管控員額。一位在台北市歷年都額滿的明星國中任教的老師表示,他們今年呈報教育局需要十位正式教師缺額,結果教育局只核可三個名額。

像候鳥一樣,年年遷徙

一般說的「代課老師」其實有兩種:一種是一年一聘、支月薪、上下班制、工作內容和正式老師相同的「代理教師」;另一種則是有課來、沒課就走的「兼課老師」,學校支付國小每堂兩百六十元,國中每堂三百六十元的鐘點費。

這群代課老師要教書、要考試、要接受明年不知道在哪裡的不穩定感,生活很斷裂。

白天他們的工作和正式老師一樣,下了班,還得抽出時間念書,因為正式缺額愈來愈少。代課七年的陳逸芬今年秋天當了媽媽,「懷孕時,我白天教書,晚上念書,完全靠意志力在ㄍㄧㄥ。因為太累、抵抗力不好,得了帶狀疱疹,沒辦法參加教甄,又怕影響寶寶健康,連藥都不敢吃。」想起挺著大肚子考試、生病的日子,陳逸芬好心酸。

這群代課老師常常在教育理想與自我前途中搖擺。「在教學和學生輔導上,我也只能做到該做的,沒辦法做得更多。」代課第四年的方依瑋(化名)很誠實,儘管她覺得愧疚,但還是選擇花更多時間為自己念書。

這群代課老師在每次的挫敗中撫平傷口再站起來。「教甄很殘酷,只有上榜和沒上兩種結果,沒有中間地帶。你會在一年內失敗好多好多次,開始覺得『我是不是真的很差?』」教甄考到第四年,方依瑋在某次複試後以「備一」落榜,「我很沮喪,很難安慰自己『沒關係,下次再來。』我覺得這已經是我能夠做的最好表現了。」

他們在日復一日的教書、念書與考試中會猛然問自己:「這樣的生活要多少年?我會不會等到少子化後連代理缺都找不到?我中年失業要做什麼?」而感到心慌不已。

每年七、八月,沒考上正式教職的代課老師要繼續考代理或兼課缺。這兩個月,他們忙著考試、忙著告別前一所學校到下一個城市。這兩個月,他們沒有薪水、勞健保被轉出,得自己去繳。因為一年只工作十個月,所以無法累積年資,無法像正式老師一樣每年晉級加薪,連續當了八年代理教師的蘇立晴雖然每年要做和正式老師一樣的工作,但薪水卻差八年前成為正式老師的同事每個月七千多元,而且一年只領十個月薪水。

代課浮濫造成五大困境

為日子辛苦奔波,不知未來在哪裡而迷惘的,不單單是這一萬七千多名的老師。代課浮濫的現象已經讓教育發生「質變」,改變了學校的生態,帶來五大困境。

困境一:學生學習難永續
有學生國中三年換三個導師,有學生導師雖然同一個,科任老師三年換五個。在偏鄉更嚴重,有家長抱怨,孩子國小六年換了十二個導師,讓學生年年都在適應新老師。
對某些孩子來說,長期穩定的師生關係是他成長過程的重要力量,卻在目前制度下變得奢侈。親師生的關係也愈來愈不容易維持。

多數代課老師有教師資格,具備當老師該有的基本能力。許多校長也表示,代課老師常常是學校內最願意為學生付出的一群。在台東縣蘭嶼鄉的東清國小,學校內十二位老師有九位代課,校長溫昇勳認為,代課老師的工作態度非常好,「但困擾就是銜接。」
許多家長也知道代課老師很認真,但是當孩子讓代課老師教到還是會擔心:擔心老師四、五月就開始準備考教甄,影響教學;擔心老師明年離開後,孩子又要適應新老師;擔心老師對考試制度不了解,沒辦法輔導孩子升學。

困境二:學校老師難有專業成長
老師的責任不只是教完任教的課。以公民老師為例,老師除了教公民課,還必須做公民科的課程研究發展、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研發。

但是現在老師員額少,常常聘不起音樂、體育等藝能科老師,使得校內專長受限。或者,一個領域只有一個老師,甚至那個老師就是代課老師,根本沒有專業發展可言。教師無法形成社群,遑論有專業的溝通討論。

溫昇勳為了讓老師發展校本課程,特別開辦研習課幫老師了解蘭嶼的自然與文化。但隔年,學校換了一批新的代課老師,同樣的研習再上一次,年復一年。

困境三:行政斷層,影響校務發展
因為代課比例攀升,學校開始把行政工作丟給代理教師。代理老師的聘期約從八月底到隔年六月,當代理老師六月底要離職時,下學年的老師要八月底才來,無從交接。
「我接行政時沒有交接,前一個也是代課老師;我得自己摸索,等到業務熟了,我也要走了;走的時候還不知道下一個會是誰,沒有人可以交接工作。」方依瑋當過訓育及衛生組長,兩年都很辛苦。

溫昇勳去年到東清國小,因為幾乎所有行政都換過,竟然沒有人知道學校前年向某基金會申請了弱勢學生早餐補助費用。一直到基金會打電話催結案,學校才知道這件事,後來補助款還全數繳回。

困境四:代課老師領最少錢做最多事
許多正式老師不願意做的事後來都變成代課老師的工作:非上班時段的課輔、科展指導、教師研習、臨時代理導師。甚至沒有正式老師願意接的生教組長、訓育組長,都落到代理老師頭上。

代課老師有時候也不免要做一些白工。例如某老師請公假,安排學生寫測驗卷,學校拜託代課老師「幫他看一下」。因為只是「看一下」,不是代課,即使你額外抽出時間陪學生,也沒有鐘點費。

在行政安排上,代課老師的權益也常被犧牲。在某國中兼了二十堂課的兼課老師王曉萍(化名),問課務組排課時可否留下至少一天空檔讓她做自己的事,「他不理我,就是要領鐘點費的我一週五天都待在學校。反而是有正式老師把課調整到週休三日。」王曉萍很不滿。
有些縣市教育財源有困難,刪減費用就從代課老師下手。「去年有一場會議,縣政府要砍我們薪水,沒有代課老師願意簽。今年,教育處就砍代理老師的偏遠交通補助及原住民學校加給。」在偏鄉服務的代理老師徐佩穎(化名)其實很喜歡在鄉下地方當老師,但總覺得現行制度虧欠代理老師太多。

當然也有些少數大學校員額充足、制度完整,明定代課老師不能當行政,某些比較難帶的年級(例如要升學的國三)不排代課老師。但這樣的學校裡,當代課老師愈來愈多,正式老師的負擔就變大了。

困境五:師資無法流動,校園新陳代謝停滯
國內目前每年增聘的代課老師已經多過正式老師。也就是說,就算學校有老師退休,也沒有減班,每年的新進老師還是以代課為主。這些代課老師只是「過客」,很難變成一起成長的「同事」。
全國教師會祕書長吳忠泰認為,代課老師就算沒有受到歧視,在校園中也是默不作聲的一群,對學校沒有歸屬感。因為不知道自己何時會離開,所以有好的想法不會呼朋引伴,也不會衝擊既有教育生態。他們對於專業的累積與分享是有保留的。「如果校園沒有新的想法、好的衝擊,對專業的累積是傷害。」吳忠泰看見這個隱憂。
而且,因為教師缺額愈來愈少,師範及教育大學招收到的學生素質愈來愈差。「很多教育大學的學生都需要補救教學了,以後怎麼當老師?」長期關注師資的一位大學教授很擔心。
因為少子化,從九十五年開始,各縣市紛紛停聘正式國小教師,這兩年連國中正式缺都開得很少。「師資僧多粥少」已經不再只是流浪教師為了飯碗才關注的議題,教育團體也擔憂這個現象將帶來不利影響。
吳忠泰認為:「少子化危機是有的,但不能讓危機逕自擴大。」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也呼籲,教育部應該把未來五年少子化將帶來的減班情況具體估出來,再擬因應策略。
吳忠泰建議,將國中小老師課稅部分金額加上政府自籌經費,回聘正式老師。另外也應貫徹《國民教育法》的子法規定,限定各校控管代理教師名額最多五%(小校最多一名)。
教育部國教司長黃子騰回應,目前教育部和統計處已經在估算未來五年的國中小學生、班級及老師數,希望提供縣市政府更精確的數字,規劃因應策略。日前教育部也開會請各縣市利用國中小教師課稅的部分金額加自籌款增聘正式教師,結果只有台北市回應可以回補百分之百缺額、澎湖縣回補一○%,其他縣市回報都是零。

有心縣市的自力救濟
國內老師的員額是以「縣市」為單位,要聘多少人、如何控管,都攸關縣市教育政策。
許多縣市除了消極控管正式員額外,也積極擬定因應措施。
宜蘭縣就推「區域專長教師共聘制」。教育處長吳清鏞解釋,宜蘭縣將鄰近學校分為同一學習區,同學習區學校分專長聘老師,聘到的老師在學習區學校內巡迴教學。如此一來,也可以用區域為單位,發展教師專業社群。
宜蘭縣也從明年開始,延長代理老師任期。一年一聘的代理教師表現良好,可以直接續聘兩次,「至少可以把學生帶到國中畢業。」吳清鏞考慮的是學生學習需要永續。
代課教師充斥的現象,背後其實是為防止少子化帶來的教師員額過剩問題。屏東縣直接從教師缺額著手因應。
屏東縣教育處撥出一筆特別經費,鼓勵學校轉型「理念學校」。教育處長顏慶祥解釋:「理念學校就是公辦公營的特許學校,課程、師資可以經申請同意後實施,不需要受國家課程綑綁。」成為理念學校後,老師員額可從一班一‧五人提高到兩人。
顏慶祥還鼓勵老師發展全方位能力,為補救教學規劃更專業的教學方式,並納入老師教學時數,也讓國中小老師有能力教授成人教育、老人教育、新住民教育的課。
今年八月,屏東縣教育處還創全國首例,很「敢」的改變了超額教師的遊戲規則。
在國內,當學校老師員額過多要介聘到他校,內規是「後進先出」:愈晚進到學校的老師積分愈低,完全依在校年資決定。屏東縣的新規則是年資只佔三○%,其他必須看老師指導學生各種比賽成績、研習時數、是否獲教學卓越獎或優良教師等榮譽、是否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還有在班級經營、學生輔導、課程教學等方面的表現。
少子化浪潮一年年湧上,明年中小學教師課稅後,每位老師將減二到四節課,校園內的代課老師將會增加,既有的問題也會愈來愈嚴重。
當百年大計的學校教育開始以鐘點計價,看似節省成本,處理未來十年將產生的教師超額問題,但代課教師充斥教育現場,這個「為解決問題而帶來的大問題」,將會讓教育付出多大的代價?
---
永遠是學校的局外人
錢唯純,現任台北市北安國中舞蹈班導師及國文老師,5年代課老師經歷,今年考上正式教職。
你再怎麼好,代課永遠只是代課,不是學校老師名單上的一員,當學校不缺人了,就不要你了。
考教師甄試這6年,光是交通費,我就至少花了10幾萬元。
事多錢少,又不受尊重
楊明一,40歲,現任宜蘭縣復興國中兼課教師,教過公民、自然、地理、國文。擔任兼課教師超過6年。
我雖是領鐘點費的兼課老師,卻有很多額外不支薪的工作;例如出段考考題,或我主動補課。以前課少,連辦公室都沒有;後來的辦公室沒有冷氣、沒有網路、逢下雨就淹水,且12個人共用10個位子。
不為退休金硬撐,比較快樂!蔡秀貞,51歲,現任台南市文賢國中及土城國中公民兼課教師。已擔任兼課教師4年。
兼課教師生活雖然不穩定,但也有優點。我看見學校內很多老師不快樂,卻為了退休金硬撐。我兼課的好處是,倦了厭了,停下來休息一段時間也沒多大損失。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黃金5年,還是失落5年?畢業5年 人生勝負成定局!(Career雜誌)


「未來」聽起來似乎很遙遠、模糊,但其實未來並不遠,也不難想像。你在20幾歲所做的一切,將決定你30歲以後,究竟躋身為勝部還是敗部。
「我會成功嗎?我的未來究竟會怎麼樣?」年輕的你是否曾問過自己這些問題?不確定的未來讓人惴惴不安,擔心等在前方的究竟是什麼樣的風景?
「未來」聽起來似乎很遙遠、模糊,但其實「未來」並不遠,也不難想像。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你在20歲所做的一切,將決定你30歲以後的人生風景。



20歲種什麼因,30歲收什麼果

《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作者梅格.潔伊(Meg Jay)為專攻成人發展的臨床心理醫師,她指出,有80%的人生大事都發生在35歲以前,30歲以後多半是延續20幾歲時所做的決定。但是20幾歲時的我們,卻感覺不出這段日子的重要性。
不少人以為,20幾歲青春正茂,人生有大把美好時光可以揮霍,恣意享受任性換工作的自由,渾然不知30歲前是打好職涯基礎最關鍵的時間。
梅格.潔伊提到,「我見過無數對未來沒有目標的20幾歲年輕人,白白浪費了多年光陰。更慘的是,許多人在20幾歲時缺乏願景,到了30、40歲必須付出慘痛代價——包括工作、感情、經濟、生育等各方面的代價。」

日本職棒樂天金鷹隊的名譽教練野村克也,有一句名言:「有不可思議的勝利,沒有不可思議的失敗。」

20幾歲時什麼都不做的人,不可能在30歲時一夕之間突然變得成熟,人生自動步上軌道。想要有「像樣」的30、40歲,打從進入職場開始,你就得有意識地經營職涯,好好掌握黃金時間。



二十啷噹 你該做什麼?

過去是「三十而立」,但現代年輕人普遍學歷高,進入職場年齡愈來愈晚,成熟獨立的年齡也往後遞延,不少人年近30歲,但心態和生活型態卻還像個青少年。
美商宏智國際台灣區總經理葉庭君觀察,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對未來沒有「方向感」,不清楚自己未來職涯的方向,也不太思考自己現在該做些什麼,才可以讓自己有更美好的未來。
究竟在進入職場頭5年的關鍵時間,該做「對」哪些事情,才能讓30歲以後的人生躋身「勝部」呢?



1.人生想遠一點,從未來回推現在

做任何規劃至少要有個目標,把眼光放大、拉遠,先設定人生目標,知道自己想成為哪一種人、過哪一種生活後,再往回推,現在要做哪些準備、做什麼事情。

三商行人資長廖哲鉅認為,「歷練要趁年輕,」愈早展開豐富的歷練,就愈能及早發現人生方向。大學念政治系時,廖哲鉅曾擺地攤、當游泳教練、在救國團招募營隊服務人員,拚命打工存錢,為的是要出國念MBA。救國團的那段經驗,讓他很早就確立未來要朝人資領域發展。

廖哲鉅很有危機意識,總是在想如何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找第一份工作時,他設定要進高科技上市公司,「就像進名校、找名師,進入大型企業,對未來絕對有所助益。」後來他從光寶的招募任用管理師做起,一路晉升為人資高階主管。

廖哲鉅說「人生要想得遠一點,」他很早就描繪出人生的藍圖:45歲要做到某個位子,重點不在於「位子」,而是專業的境界。人資包含招募任用、薪酬、學習發展等專業,即使在人資領域已有18年,廖哲鉅還是覺得「時間好短,學都學不完。」

2.苦與樂:「苦瓜排骨湯」哲學

20啷噹正是人生體力、衝勁最顛峰的時候,寧可吃點苦磨練自己,不要過得太安逸。「沒有吃過苦,怎麼可能成功?」廖哲鉅說,曾經是區運游泳選手的他,年輕時受過嚴格的體能訓練,因此比一般人更能吃苦,耐力及毅力絕佳。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有一套「苦瓜排骨湯」人生哲學,苦瓜代表的是每個人的工作責任與壓力,排骨則是生活與家庭樂趣,在不同的年紀,兩者搭配的比例應不同,30歲時的苦瓜排骨湯比例是7:3(苦7分樂3分);40歲時比例為6:4;50歲時為5:5。

「年輕時最不缺的就是體力,前面苦一點、多累積一些,你的人生才能有選擇,不會老來還為生活所苦。」葉庭君表示,有些年輕人成天關心吃喝玩樂、討論如何打扮自己,她覺得非常可惜,「娛樂比例應該降低一些,多想想如何充實自己、展現出績效,讓自己出類拔萃。」

30歲前是人生的黃金時間,葉庭君很慶幸自己年輕時肯吃苦,1年當別人的3年用,換來日後快速的升遷。

「挑」工作與「等」工作的迷思

不少年輕人有錯誤的迷思,以為做routine(瑣碎重複)的工作是低就、浪費生命。事實上,能力和經驗不可能一次到位,必須從做中一步步累積。

工作無好壞 由你賦予意義

美商宏智國際亞太區資深顧問朱敏杰觀察,年輕人愛「挑」工作,只想做好玩有趣的工作,不是嫌routine的工作「含金量」太低、沒有專業價值;就是嫌做業務不好玩,還要向人低聲下氣。

「工作本身是中立的,是不是好工作、或者是有沒有價值,是你賦予它意義!」朱敏杰表示。

葉庭君認為,多數人只看表面,不瞭解工作的本質,也鮮少從長遠角度來看工作。以業務職為例,不僅可以學溝通談判,客戶關係更是一門學問,不少總經理都是業務出身,只有實際去做,你才能領略工作「好玩」的地方!

葉庭君初入職場時,在影音租賃連鎖店百視達擔任訓練專員,當時百視達剛進軍台灣,一年要開30幾家店,葉庭君從編纂、翻譯教材,到影印、訂便當、上課做訓練,通通一手包辦。她沒有嫌影印工作低下,反而不停地想,怎麼印才會最快、最有效率,卡紙時還可以自己簡易維修,不用等廠商來。

心態決定了成長的幅度,如果抱著「我才領多少薪水,幹嘛做那麼多事?」的心態,就喪失了鍛鍊成長的大好機會。

即使是再初階基層的工作都有其價值。廖哲鉅從國外回來做招募工作時,也是從拆信封、剪貼履歷開始做起,「體驗後你會開始思索,這就是工作的價值所在。」

不踏出第一步 永遠等不到理想工作

除了「挑」工作,「等」工作也是職涯初期很常見的狀況。朱敏杰發現,不少年輕人因為沒有經濟壓力,所以寧可等待理想中的好工作出現,他們總在「等」,等著別人(爸媽或主管)幫他們安排。

問題是,「你不開始的話,永遠沒有找到理想工作的一天!」葉庭君說。
葉庭君踏入職場時,原本是想做薪資福利或招募,但連著2個月找不到工作,迫於現實,只好去做原非她理想中的教育訓練工作。當時她非常沮喪,但一旦去做之後,就做得有模有樣,成為專業達人。

做非理想中的工作,是不是「低就」?葉庭君認為,任何事情都是從零開始,重點在於,過程當中你累積了什麼。「不妨先求有再求好,遲遲未能開始的話,你就沒辦法累積,人生就會一直停滯在那裡。」

轉職太隨性 拿不出像樣成績

20幾歲換工作太隨性自由,沒有任何計畫或目標,到了30歲時,這樣子的履歷表不僅難看、拿不出手,而且沒有一位新雇主敢雇用你。

葉庭君強調,「能力必須通過『挑戰』來鍛鍊,」沒有幾個月就換工作,不可能經歷工作的完整週期,學習也非常有限,因此最好做滿2年以上,才能夠幫履歷表加分。「再怎麼不喜歡的工作,也要想辦法找出喜歡的地方。」

廖哲鉅看一個年輕人是否具備潛力,會從「過去是否有具體的成就,有哪些經驗例子可以分享」來觀察,例如完成過哪些專案、拿下哪些客戶或標案、建立什麼新制度等,讓主管相信他擁有「複製」成功的能力。

職場頭5年太頻繁換工作,沒有留下任何具體成績,會讓你離好工作愈來愈遠,最後很可能落得在基層不停打轉的窘境。

職場頭5年 人生勝負底定

廖哲鉅強調,過了一定年紀之後,歷練的機會、當主管的機會都將銳減,而且年紀愈大愈有包袱,例如有家庭無法外派。因此,趁著20~30歲的黃金期,力爭上游爭取機會、累積專業資本,更顯得重要。

「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會投資你。」非人資科班出身的廖哲鉅,除了主動找原文書來讀之外,更大手筆地投資自己,每隔1、2年就自費出國參加人資專業會議,並建立起國際協會的人脈資源,引進美國SHRM人資年會,成為中華人資管理協會的國際事務策員會主委。

職場頭5年,勝負已大致底定。有人度過「失落5年」,有人度過「黃金5年」。廖哲鉅說,「最可怕的是,比你厲害的人還持續在努力。」當時間乘上努力之後,「勝部」將從小勝升為大勝,「敗部」則從小敗退為大敗,成就差距愈拉愈大。職場頭5年,能不兢兢業業嗎?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討人喜歡的25個原則

討人喜歡的25個原則

1.長相不令人討厭。
如果長得不好,就讓自己有才氣;
如果才氣也沒有,那就總是微笑。

2.氣質是關鍵。
如果時尚學不好,寧願純樸。

3.與人握手時,可多握一會兒,真誠是寶。

4.說話的時候記得常用「我們」開頭,不必什麼都用「我」作為主語。

5.不要向朋友借錢。

6.不要強迫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冊。

7.與人搭計程車時,請搶先坐在司機旁。

8.堅持在背後說別人好話,別擔心這好話傳不到當事人耳朵裏。

9.有人在你面前說某人壞話時,你只微笑。

10.自己開車時,不要特地停下來和一個騎自行車或機車的同事打招呼。
人家會以為你在炫耀?

11.同事生病時,去探望他。
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然後...回家再認真洗手。

12.不要把過去的事全讓人知道。

13.尊敬不喜歡你的人。

14.對事不對人;
或對事無情,對人要有情;
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15.自我批評總能讓人相信,自我表揚則不然。

16.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聲。

17.不要把別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要知道感恩。

18.別只講不聽,結果亂成一團,要學會聆聽。

19.尊重警衛、工友及清潔阿姨等
看似不相干卻默默幫助你的人。

20.隨時隨地不吝習你的掌聲和真誠稱讚。

21.有時要明知故問:你的鑽戒很貴吧!
有時,即使想問也不能問,比如:你多大了?


22.話多必失,人多的場合少說話。


23.把未出口的「不行」改成:
「這需要時間」、「我盡力」、「我不確定」
、「當我決定後,會給你打電話」...

24.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歡你,那是不可能的,
讓大多數人喜歡你,就是成功的表現。

25.當然,自己要喜歡自己。

適度的放手(老ㄙㄨ的希望教室)


凡事不積極 、動作慢吞吞的孩子,很多都是他們背後有一對「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爸媽。因為事情演變到最後,許多爸媽們還是會忍不住出手相救。時間一拉長,孩子就養成依賴的個性了。很多爸媽都說:「我放手了啊!可是孩子就是那副無所謂的樣子,讓人看了心臟病都快發作了......」

 這是因為放得還不夠。
 


「心臟病快發作」這句話代表著:想把孩子沒做的後果,全往自己身上攬。
我們要事先和孩子約法三章,約定好的事情就該照做,否則後果應該要自行承擔。
例如:孩子拖拖拉拉作業寫得慢,那麼只要約定的時間一到,就立即關燈,讓他為明天上學會出糗而心裡焦慮;孩子總要人盯著才去準備考試,那就讓他自己去安排考試複習進度吧,即使成績一落千丈,也都是孩子自己必須學習調整的歷程......
 
成功,也許只是某種的表象;失敗,才是真正把孩子的問題攤開來,才是我們可以重新使力的地方。放手後,孩子也許會歷經失敗或挫折。一次學到了教訓,那代表孩子的悟性高。但如果一次學不夠,那麼就再來一次吧,一直到孩子終於願意真正放下依賴的習慣為止!

說話的傳達力(老ㄙㄨ的希望教室)


有老師問:「孩子對英語老師利用午休時幫他個別指導,非但沒有感謝,反而口出惡言......即使和他輔導過後了,還是那副德行......」

  
我說,這應該分成兩個部份來談。一個是「孩子的態度」問題,一個是「教師說話的傳達力」問題。

  
孩子的態度有問題,應該要當面嚴肅指正,讓他知道他的態度不佳,不可以用這樣的語氣說話。這樣既傷人,也有失他的格局。

  
另是和孩子溝通時的傳達力,說話時我們要真真切切的說到孩子的心裡頭去,說了太多沒有效果的話,只會讓孩子心裡頭產生更多的不滿或無所謂的情緒。愈溝通愈糟糕!
 

 那麼怎麼訓練我們說話的傳達力呢?眼神是重要的,眼神堅定的看著孩子;語氣柔軟緩慢但有力度,不批評但就事論事;態度上並不是想要逼孩子認錯,而是想要協助他好好想想這件事;不斷傳達出我們不是想找他麻煩,而是幫他釐清事件發生的始末與旁人的心意。
 
最好能讓孩子去寫寫字,那麼再回來對談時,他就比較懂得我們在說些什麼了。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支持核四與反核四之前,你可以先看一看、想一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MpTgVt7hJg

台灣紀實:核安危機解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3eSt6UFnVY&feature=youtu.be

挺什麼核?反什麼核?




http://www.facebook.com/hunter.chang.7#!/nonukestaichung

中台灣廢核行動聯盟 臉書




----------------------------------------------------------------------------------------------




2013/03/11 台灣各地區北中南東反核大遊行


這幾天看了一些網路上的資料與影片,考慮很久,還是覺得應該一起參與。

雖然網路上的資料和實際狀況我沒辦法確定,單純只相信所見的片面資料也很冒險。

在這之前,我好自私,一心只想著週休二日要用來放鬆或看點書、運動。




先撇開核四廠供電的好處不談,先考慮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如果台灣建了技術不純熟又偷工減料加上品管不佳的核四廠,萬一出了問題,

如彈丸之地的小小台灣,單單從經濟上這點看來,根本就承受不起,

更何況輻射物質不曉得要殘害人體、土地、社會下一代多少年......




「有些事情不做也不會怎麼樣;但有些事情,你做了就會不一樣。」



台灣人的年輕一輩,不能再繼續漠視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公共議題了。


我想,我應該也必須這麼說:
「我願意挺身而出站在街頭,和平地傳達反對興建核四廠的立場!!!!!」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一百分的人生態度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v=255286931265091

一百分的人生態度




只注意到自己所沒有的,還是只看見自己還擁有的?

Adam Bender plays baseball with only one leg.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台灣的零體罰是盲從?

零體罰害死台灣人(轉錄PTT)

作者 beliarken (永遠18歲海姐姐) 看板 Gossiping

其實,台灣目前不能算是零體罰…… 如果,台灣能像外國一樣真正落實零體罰,老師們也很高興呀........ 台灣目前所推行的 ,根本不是零體罰, 而是『無法無天、養虎遺患、率獸食人』 台灣目前的教育政策不只是畸形,根本是異形! 畸形沒關係,只是看起來怪怪,於人無損, 異形卻大有問題!它是會殺人,是會破壞社會根本,製造動亂未來的怪獸。 而目前台灣教育正在複製無限的怪獸,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國中小教師都在自己的身邊看到目前有多少恐怖的事情發生……


你聽過有國小六年級的男生因為看一個四年級智障男生不順眼, 就把他衣服脫光,叫他趴在地上學狗叫,叫他肛門夾根樹枝當尾巴, 張嘴舔他的腳踏車車輪, 然後再叫一堆女生來圍觀,吐口水在他身上嗎?

你聽過有國中二年級的男生三個人直接闖到人家客廳輪姦一個五年級女生嗎?

你聽過有五年級女生在老師的茶杯裡面下藥,要讓老師流產嗎?

你知道有小孩因為跟同學爭吵,拿美工刀砍人一刀然後嗆聲: 『大不了我賠他醫藥費嘛!!!』

很多事情,社會大眾不會知道,因為,我們的新聞是被選擇過的, 如果把現在的少年犯罪率、未婚生子率和城鄉學業能力差距數據貨真價實的拿出來,社會大眾會真正瞭解,什麼叫做真正的恐慌!

在20年前,這些是特例,但在20年後,這些特例卻在日漸繁衍,快要變成日常! 當一個孩子不會因自己的錯事受到代價,當一個社會只會保護惡人的權利時, 怪物就會開始成長。

台灣人習慣言必稱國外, 那我們就拿外國的零體罰來談談, 照台灣人X的標準,全世界都是體罰的罪惡之國!都是殘害天使兒童的邪惡成人!

我們來看現在最夯的芬蘭好了, 芬蘭確實制定零體罰,但是他們怎麼處理孩子?
天下雜誌的『芬蘭教育』這本書提到: 『學校最常見的處罰方式為放學後留在教室裡罰坐,反省不當行為或補寫功課, 如果有學生危及其他學童安全或嚴重影響教學,則可面臨最長三個月的停學處分。』 零體罰,可以呀~~~我們照芬蘭規矩來做。
可是不行,台灣人X集團會說 :『反省行為是思想箝制!留校罰坐是限制人身自由!違反憲法!!停學是教師規避教育 責任!!這學校 和 老師統統該死呀!!』
OK,那我們知道了,芬蘭,在台灣人X集團的眼中是該死的罪惡之國。

那我們看紐西蘭,紐西蘭不扁小孩,也是零體罰國家唷, 那我們照紐西蘭的規矩來做事吧。
紐西蘭處罰學生的方法通常有:
1. 社區服務撿垃圾〈處罰小孩身心,造成痛苦)
2. 假日穿制服到學校進行校園服務(思想箝制,威權再現)
3. 罰寫作業(這是體罰體罰體罰!!無意義的抄寫!!)
4. 環境清掃(體罰體罰體罰-----------應該解聘這個教師!!!!)
5. 停學(剝奪孩子教育權利!教育部長下台!!)
OK,那我們知道了,紐西蘭,在台灣人X集團的眼中也是該死的罪惡之國。 連最文明最進步的芬蘭和紐西蘭都在這樣傷害學生了,

我們還要談有貴族公學和私立學院的英國嗎?

我們要談從小訓練文法和禮儀教育的法國嗎?

我們要談規矩嚴謹的德國奧地利嗎?

我們要談設有懲戒室的美國嗎?

我們要談比台灣更瘋狂更有錢的日本嗎?

我們要談現在超越台灣的南韓嗎?

我們要談鞭刑的新加坡嗎?

我們要談商業之都香港嗎?

在世界的洪流裡,只有台灣人X依然堅持真正教育大愛 不罵、不站、不打、不關、不罰、不做事。
台灣有人X,我該說啥呢? 零體罰很好,但是,世界各國都有取代體罰的懲戒策略, 為甚麼大家都要忽略這件事情? 而只會要求老師要愛!要宣導!要溝通!! 若一切只要用心靈就能解決,全世界的人早就得道成佛了!!

還有一個數據,這是澳洲雪梨晨鋒報(雪梨最大報)的報導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趨勢研究(Trendof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對全世界大約40個國家的學校進行了調查,澳洲小學生受到欺凌的比例,比國際 平均值高約50%,是全世界小學生受欺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接受抽樣調查的36個國家的4 年級學生中,只有科威特、卡達、台灣和紐西蘭的調查結果不及澳洲。』
【澳洲的維克多利亞州警方資料也顯示,數百起嚴重犯罪案件是由年齡不到9歲的孩子犯下 的。這些案件包括性侵犯、搶劫和縱火。據警方透露,一些年紀輕輕的孩子甚至還涉及非 法擁有和使用毒品、偷竊汽車、擅闖民宅。』 這就是零體罰的人間仙境,紐西蘭、澳洲、台灣。

如果,這是我們教育所追求的最終人權人本景象,我也只能講天佑台灣。 因為,我已經看到許多令我發毛的怪獸正在成長。

零體罰,很好,但是台灣,根本不是零體罰,而是瘋狂!

PS:在外國人眼中,停學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他不是讓孩子放假在家打混,而是家長需一人向公司請假陪孩子反省改錯 ,而損失的金錢與薪水或因時常請假而被資遣, 當然是家長自己承擔,因為,那是你的小孩, 在他無行為能力之前,你需要對你的小孩負責, 若你不請假,放小孩一人在家,那麼社會局會介入暫時剝奪親權, 因為你沒有盡到父母責任,同時還會吃上官司。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非像台灣現在這樣, 老師毫無權力,卻有無限義務!!而家長就放任責任專出一張嘴。

零體罰,很好,我們老師雙手贊成。如果真的按照,外國那『先進』的『人本教育』政策和優良的『人權處罰』措施, 我想,先哭的應該不是老師,而是家長。

【板主曰】人本集團,我想出發點是愛 但是懲處也是愛的一種,小孩如果犯錯反而有糖果 我想這裡的愛不是愛,而是下半輩子的悔恨(對孩子及父母而言都是)
許多朋友正在小學教書(在幾乎不能打不能罵不能管教的環境下,只能放任孩子我行我素的真實情況甚至會被小學生恐嚇!!這世代真的是變了~)

如果你願意看見一個新的世代~幫助我們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請允許孩子犯錯誤


 


許多教育人士驚奇的發現,小錯誤不犯的孩子,常常犯大錯誤。
究其原因,是沒有犯錯的經驗。


從這個意義上說,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也是孩子成長的資源。
其實,在父母眼中的一些錯誤,對孩子來說是成長中必經的體驗。
孩子不斷“犯錯誤”的過程,正是其不斷改正“錯誤”、自我完善的過程。
假如不給孩子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疏於嘗試、懶於動手、習慣依賴,
性格也會變得自卑敏感、優柔寡斷。




孩子在錯誤中學到了什麼?

1.錯誤:欺負別人或被別人欺負。
收穫:學會自我保護。

2.錯誤:砸爛東西、傷害小動物。
收穫:學會憐憫、愛惜和承擔責任。

3.錯誤:對人撒謊。
收穫:知道誠實的重要,學會如何保持緘默或運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語句來應對困境。

4.錯誤:與父母工老師對抗,懷恨在心,謾罵,違抗。
收穫:協調與權威的關係,學習服從與心理平衡技術。

5.錯誤:逃學,不做家庭作業,上課不好好聽講。
收穫:體會到自由是有代價的,短時的放縱必定有長久的損失,
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的慾望與懶惰,
孤獨與焦慮等等,開始權衡自己的利害得失。


應對孩子犯錯的年齡原則。
0-2歲:不能責罰孩子。
2-5歲:清楚的指出孩子的錯誤,教育要順其自然。
5-12歲:幫助孩子從錯誤中獲益,學習規則和承擔責任。
12-16歲:外向的孩子心理承受力強一些,對他們所犯錯誤的批評可以引入是非觀念;
對內向孩子的批評要講技巧、更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