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228事件之由來



228事件 是1947年2月至5月間,在台灣所發生的官民衝突以及流血鎮壓事件。



事件始於1947年2月27日發生在臺北市的官民糾紛,由於公賣局查緝員查緝私菸的事件處理失當,2月28日引發臺北市民之請願示威、罷工、罷市。當日又發生行政長官公署衛兵槍擊請願民眾,事件乃由請願懲兇一變而為對抗公署,進而激化為省籍衝突。此一抗爭與衝突,迅即蔓延全島,使原本單純的治安事件演變為政治運動,最終導致官民間的武裝衝突,以及本地之台灣人和外省人間的一場族群衝突。228事件於台灣光復後不到一年半之間發生,其背景並非單一因素所能解釋的。


聚集在台灣省專賣局台北分局門口的群眾。時間為1947年2月28日

1947年2月27日,「台灣省專賣局臺北分局」查緝員傅學通、葉得根、盛鐵夫、鐘延洲、趙子健、劉超群等六人及四名警察,在臺北市南京西路的天馬茶房(約位於今延平北路附近)前發現寡婦林江邁販賣私煙,查緝員將林婦所販賣的香煙及身上所有的錢財均被沒收。林婦以家計困難,跪地求饒。查緝員堅持不讓步,而民眾越聚越多的情況下,林婦被槍托擊傷頭部。



民眾目睹此景後極為憤怒,乃將查緝員包圍,傅等人開槍警告,不幸誤殺了當時在自宅樓下觀看熱鬧的市民陳文溪。激憤的群眾在當晚就包圍警察局,要求懲兇,但得不到滿意的答覆。第二天,臺北市部分地區罷工、罷市,不少市民除了前往肇事查緝員所任職的專賣局分局抗議之外(發生零星焚燒事件與造成一名警察死亡),並聚眾集結於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門口(今行政院)請願示威,不幸又因公署衛兵開槍造成傷亡,讓民眾情緒更為激昂。之後,抗議民眾轉進公署附近的『臺北新公園』(今228公園)繼續示威集結,並同時佔領位於新公園內的『台灣廣播電台』。


 

台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入面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





長期對國府不滿情緒,加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處理不當,因而從3月1日起,終於爆發了全島性的反政府事件。



如不把零星發生的暴動事件考慮進來的話,這些反抗事件大致上循著兩條同時發生的路線在進行︰一為政治交涉路線﹔另一為武裝抗爭路線。一方面,臺北及各地的各級民意代表及社會名流,紛紛組成「228事件處理委員會」(簡稱「處委會」),和行政長官陳儀展開協商談判,並對陳儀提出逮捕貪官污吏、廢止行政長官公署、實施省自治、在行政、司法、軍事各方面起用台灣人等要求。







228事件起始點:南京西路與延平北路交接的現況。

另一方面,在臺中、嘉義、斗六、高雄、花蓮等地,則出現以若干民間力量收繳槍械,組織民兵,試圖以武力進行抗爭的嚐試,這其中當以由前台灣共產黨領袖謝雪紅所號召的臺中地區「二七部隊」最為有名。



陳儀表面上做了一些讓步,如解除臨時頒布的戒嚴令,以換取時間,但事實上陳儀以『台灣民眾缺乏國家意識易為排斥外省人的封建思想所惑』、「有組織叛亂行為」、「獨立等叛國」、「對於奸黨亂徒須以武力消滅」「有政治慾望之人士,高唱大台灣主義,冀達台人治台之目的。』(陳儀致蔣中正函)為理由,暗中要求國民黨中央緊急派兵前來台灣鎮壓。3月8日,不察真相的蔣介石自大陸派來的援軍(21師整編師)抵達,陳儀就對這未及成熟就爆發的叛亂回以徹底的鎮壓。








1947年2月28日,憤怒的台北民眾聚集於警察局前焚燬東西。

這次的事件歷史上稱之為「228事件」。在事件後國家所主導的鎮壓行動中,估計有近千人到一萬八千人以上的人被殺,包括地方議員、醫師、律師、新聞記者、教師等社會菁英,根據楊亮功的「二二八事變奉命查辦之經過」他是官方派來的監察使,詳細調查了外省人死亡及財務損失的情形 外省人死亡合計為147人。有人將事件之後的這次秋後算帳另外稱之為「清鄉運動」或者是「三月屠殺」。「台灣因此喪失了戰前殖民地反抗運動中所累積起來的優秀人才」。另外,228事件也讓僅存不多的台籍菁英 對政治不再抱存希望,因而不敢涉入政治。不僅如此,在經歷此事件後,一般台灣民眾更會告誡子女,不可參與政治。最後,這事件終於造成了本省人在政治上的嚴重斷層。一位經歷過「228事件」和其後五零年代「白色恐怖」的台灣老作家,在接受訪問時竟然對日本學者若林正丈表示︰「我這世代還能活到今天的,都是二流的人才。」




228事件中也有不少原住民參加反抗,例如鄒族參與進攻嘉義水上機場。

在台灣開始民主化以後,李登輝總統首先於1995年代表政府向所有228事件的受難者家屬公開道歉。在隔年1996年,時任臺北市長的陳水扁宣佈訂定「228紀念假日」,並把228事件主要發生點之一的臺北新公園改名爲二二八和平公園,於公園內設立紀念館和紀念碑,行政院也在同年通過228為國定假日。除政府外,中國國民黨前後任主席連戰與馬英九也都曾在2003年與2005年,就此事件向台灣人民公開道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